首页 > 乡村振兴 > 养殖技术 > 畜牧 正文

肉牛遗传改良管理的措施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25-10-27 

张巧娥     宁夏大学     教授

2025年9月

肉牛遗传改良的核心是通过科学手段提升种群的生产性能(如增重速度、产肉率、肉品质)和适应性,提升繁殖效率、母性能力及后代生产性能,需结合选育、配种、饲养管理及技术应用,主要措施:

一、选种选育

1.表型选择:

优先选择繁殖性能:发情明显、配种受胎率≥85%、产犊间隔≤14月

母性好:护犊性强、泌乳量充足

适应性强:抗逆性强、适配当地气候

后代性能:犊牛初生重适宜、断奶重高  

2.遗传评估:

借助BLUP(最佳线性无偏预测)等模型,结合个体、母体(父母、同胞)的性能数据,计算育种值,更精准地判断个体的遗传潜力,避免仅依赖表型的误差。

3.性能测定:

建立标准化测定体系,对肉牛的生长性能(如断奶重、育肥期增重)、胴体品质(如眼肌面积、脂肪含量)、肉质(如嫩度、大理石花纹)等关键性状进行系统测定,为选种提供数据支撑。

4.淘汰低产个体:

定期淘汰连续2次空怀、产犊间隔超18个月、泌乳不足导致犊牛发育不良或有遗传缺陷的母牛,优化种群结构。

二. 选配策略

1.纯种繁育:

在同一品种内选择遗传背景相近的优良公母畜交配,目的是巩固品种优良特性、提高种群纯度,适用于已育成的优良品种(如西门塔尔牛、安格斯牛)的提纯复壮。

2.杂交改良:

利用不同品种的遗传优势进行杂交,分为两种主要类型:

(1)经济杂交:

如二元杂交(A品种公牛×B品种母牛)、三元杂交(A×B的杂交母牛×C品种公牛),直接利用杂交后代的“杂种优势”,提升生长速度、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能,多用于商品肉牛生产。  

(2)育成杂交:

通过多代杂交(如3-4代),结合选种,将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整合到新群体中,最终培育出适应特定环境的新品种(如中国的夏南牛、延黄牛)。

三. 生物技术应用

1.人工授精(AI):

高效利用优良种公牛的精液(如冻精),避免使用本地劣质公牛;输精前通过直肠检查或B超确认母牛发情期(卵泡成熟阶段),将受胎率提升至80%以上,扩大其遗传影响范围,降低养殖成本,同时减少疾病传播风险,是目前普及最广的改良技术之一。

2.发情与妊娠管理:

采用“发情监测+早期妊娠诊断”模式,通过观察母牛外阴变化、活动量,或使用发情监测仪(如计步器)及时发现发情;配种后30-40天用B超检测妊娠,尽早淘汰空怀母牛,缩短无效饲养周期。

3.胚胎移植(ET):

对核心群中的顶级母牛(如连续3胎繁殖性能优异、后代生长快),采用胚胎移植技术,将其胚胎移植到普通受体母牛体内,快速扩繁优良母本种群,缩短育种周期。常用于核心种群的扩繁。

4.分子育种:

通过基因标记(如与肉品质、抗病性相关的分子标记)辅助选种,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改良目标性状,进一步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(如针对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编辑)。

四、种群管理与规划

1.建立育种档案:

记录个体的系谱、性能测定数据、繁殖记录等,为遗传评估和选种选配提供追溯依据,避免近亲交配导致的遗传衰退。

2.控制近交系数:

通过合理规划公畜使用(如定期更新种公牛、避免同一公畜长期大量配种),将种群近交系数控制在5%以下,防止生产性能下降和疾病抵抗力降低。

3.区域化改良方案:

结合当地气候、饲料资源和市场需求,选择适配的改良品种(如北方地区可选耐寒的西门塔尔牛,南方地区可选耐热的婆罗门牛杂交后代),确保改良效果与生产实际匹配。

五、精细化饲养管理:保障母牛生理状态

1.分阶段营养供给:

根据母牛妊娠期、泌乳期的营养需求调整饲料:

妊娠期(尤其后期3个月):补充蛋白质(如豆粕)、钙磷(如磷酸氢钙),避免营养不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或难产;

泌乳期:增加能量饲料(如玉米)和优质牧草(如苜蓿),保证泌乳量,促进犊牛生长,同时助力母牛产后快速恢复发情。

2.后代培育:强化母本改良效果  

(1)犊牛早期培育:确保犊牛出生后1小时内吃到初乳,提升免疫力;哺乳期按需补饲,保证6月龄断奶重达标(如西门塔尔杂交犊牛断奶重≥200kg),验证母牛泌乳与母性能力,为后续母牛筛选提供依据。

(2)跟踪后代性能:记录犊牛的生长发育(如日增重、育肥期表现)和繁殖潜力(如首次发情年龄),反向评估母牛的遗传贡献,若后代性能差,及时调整该母牛的配种方案或纳入淘汰计划。

3.环境与健康管理:

保持牛舍干燥通风,冬季保暖(温度不低于5℃)、夏季降温(避免中暑);

定期驱虫(每年2-3次)和免疫(如口蹄疫、布鲁氏菌病疫苗),减少疾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;

产后及时护理(如清洁外阴、检查子宫),预防产后感染。